读《梵物志》有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梵物志》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几年前,偶然在公众号推送文中读过阳新先生的一篇关于佛像面容五官,华服璎珞的文章,因为传统雕塑教学,能见到别致一格的相关研究,很是欢喜。今收到阳新先生的《梵物志》一书,总算有机缘能好好研读。
佛像算是中国传统雕塑中的一项大类,在传统雕塑教学中是绕不开的存在,但是中国目前所出版的传统雕塑的书籍并没有多少符合教学需要。传统雕塑的书籍大致分为六类:一是雕塑史册,一般以时间为线索,编辑历史朝代中的雕塑,其目的是告诉读者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什么雕塑、什么材质、什么风格、等信息,其作者大多为美术史论的专家学者,在美术教育领域中作为专业课程教材或者是欣赏教材,常常混编于各种美术史中,其比重远低于中国画。第二是考古书籍,重点在于搜集和保存传统雕塑遗物、审定和考证资料、编排和整理资料的书籍。雕塑在其中并不是以雕塑艺术的身份存在,而仅仅是“文物”。第三类是雕塑画册,这类书籍更多的是对于雕塑的摄影作品,本身是图片的精美漂亮,色彩的艳丽,构图善巧,对于读者来说更多的是在欣赏摄影作品,而非雕塑本身。第四类是属于某一石窟、某一地域的雕塑遗物的综合或单项的研究性图文集。此类书籍关注点不在雕塑艺术,更多的是这些雕塑遗物所承载的其他相关知识。第五类则是传统雕塑的塑绘技法类书籍,关注点在某以材料比如彩塑,木雕、砖石类材质雕造的制作流程讲解。还有一类是宗教书籍,虽然也有相关的雕塑图文,但更多的是借雕塑作为经文典籍的变相,内容多为图解宗教故事、传说、教义。以上六类书籍各有侧重,对于雕塑教学和专业人士来说虽然都有用处,但常常有些许隔离感。
阳新先生此书介于考古收藏和造型研究之间,是一本很适合收藏佛像者用于学习研究的书籍,还是一本可用作传统雕塑教学使用的参考用书。该书的篇章结构并是通常所见的那种系统的编排,更多的是作者在佛像收藏时候,对于某一项的关注的具体详细的深入研究。比如,书中的《佛陀之衣》,撰写了佛像中“佛”的衣装类型样式、名号,佛陀衣装在各朝代中的造型特点,并辅以实物图像做例证。这是一种从纷繁复杂的佛教造像中选取的最具代表性的“佛”类的天衣作为一个深入浅出对造型的研究,对于塑造“佛”像来说,是一清晰明了的总结,同样对于收藏佛像的古玩藏家来说,基本上算是一个辨别佛像真伪的简版金句。阳新先生用同样方式撰写的《庄严自身,令极殊绝》则是专题研究佛教造像中“菩萨”的着装,也是十分的精彩,清晰明了。而对于《佛首密码》一章中对于佛头像的研究分别从各部件名号,到发髻五官的细微差异都有生动的图像分析和特征研究。可以肯定是我所见过佛像书籍中对于佛首的“造型”归纳总结最为精彩的一章节。佛像一般藏家或者有美术教育背景的人来看都各有见地,但是很少能从“造型”的角度加以如此清晰明了的归纳总结,这不仅仅是需要对佛首有真切的见解,还需要有很好的文学修养,才能将其以文字的样式表达出来,而且让人能读的不迷糊,图文相佐,有如现场讲解分析的效果,清晰明了。
该书中还有专注佛教莲花造型的《梵莲之相》和佛教造像背光的《光华》两章,也是同样有的专项深入,言之有物。这需要单独说的是该书中的后面七、八、九章中所谈到的.是佛像收藏中辨别真伪的经验总结,我认为是本书中有别于其他书籍最精彩的部分。前面佛像专项的归纳整理的章节,对于专家学者来说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图像实物的研究工作应当是可以做出的一种知识学问,毕竟是建立在美术风格时代气息之上的。但是,后面三章却是收藏界里掌眼的“绝活”,是以经验积累,个人感悟总结的一套知识,很少能见于文本,多是口授心传。阳新先生对这部分的撰写与前文对照,除了有一处引用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讲的石像做旧五法,更多是对于山东本土佛像的研究。在《皮之相》一章中对于文物皮壳的形成原理、皮壳常识、真与仿皮壳对比都做了研究与分析。对于无论佛像的喜好者,还是佛像的收藏者来说都是非常好的经验知识分享,至少从理论上有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感性认识。
佛像对于我们红尘中人来说除了宗教上的意义,更多是感知历史中人的魅力。这本书的最后一章《美到高处》是对佛教艺术的规律探讨,艺术是对现实的超越,是完善人性的体现。在现实里,许多世间佛教造像者多为手艺人,以塑绘佛像为业养家糊口,绝大部分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却能创作出如此绚烂的艺术世界,就是一种矛盾的统一。比较轻盈的绘画有文人墨客的介入,佛像的雕凿塑绘属于皂隶之事,据李翎教授文章《画工为谁而画》一文中考据敦煌石窟的画工雕匠地位低下以至于不能列于良民之属。历代匠工的艰苦劳作,子承父兄业,画工雕匠世代累计的经验审美,让佛教艺术有形有意,无限的绚烂美好。石壁洞窟,寺庙道观就是造像者的的道场,佛国是工匠的美好夙愿,佛像与造像者本就一体。佛教艺术用特有的魅力搭建了造像者现实与来世之通道,填补了苦难与幸福的鸿沟,是造像者的超我呈现,无论时光如何流淌,当面对佛像时永远的临场气息就会扑面而来。
收到阳新先生签名版《梵物志》一书,满心欢喜,秉烛夜读,随笔记下此时读书感受。此书所包含的佛教造像知识,真伪鉴别等内容十分丰富,非转述能详。相信该书会是收藏界里佛像鉴赏的重要著作;同样,也因当是中国高等艺术院校传统雕塑教学里探讨中国佛教造像课程的必要教材参考。研习佛像造型之道,往大处说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往小处讲则是一法门的修行。正如阳新先生在自序中说该书名源于“凡物与物质”之音韵,因“梵”之机缘,方集结成册;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梵物志》着相甚深;佛又说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念起,《梵物志》念念归道。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zwtc/duhougan/2021-10-18 081818/411311.html